杨奕的一百幅长城素描描绘了从辽宁丹东虎山到新疆丝绸古道上万里绵延的长城。而画中所绘的山东春秋时期的齐长城和湖南明清湘西苗疆长城,又给人们铺陈了上下三千年的巨大时空跨度。
如此宽大纵深的境地,蕴涵了多少人间悲喜、世事沧桑?
在这堪称世界第一的文化遗产、人类奇迹的万里长城面前,杨奕又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为一百幅长城素描写出一百首长城诗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抒发对祖国、对历史、对生命、对人性的无限感怀。
这一百幅长城素描出自有娴熟速写专长的火箭军著名画家杨奕之手,深入、灵动两种风格兼而有之。画家的良好文史素养、丰富阅历,加之对长城有着深入理解和在长城学方面的造诣,使得他笔下的长城更增添了艺术蕴藉、提升了文化品质。
不惟如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画家进而在长城这个千古无尽的吟咏题材上一发诗兴。虽无斗酒,却诗著百篇的作者杨奕,在这个比较吃功夫、又相对难于掌握的旧体格律诗方面洋洋洒洒、徜徉万里——又有一个亮丽的展现。
这里不过多赘述画家那让许多熟悉他的读者能一目了然的绘画成就。就其画意中的诗情而言,我们随着作者用诗的形式写景、状物、抒情、言志进入另番天地。
在慕田峪的画面面前,诗人在《冰雪慕田峪》中这样写到:“奇峰似剑指云端,霜砺寒磨锷未残。起舞梨花千堆雪,封陈利刃万重山。银氅天赐军容整,冰砦君临细柳严。我欲乘风巡旧塞,何奈亚夫令不传。”在写八达岭水关长城的《水关谣》中,作者如此打开自己的思绪:“山如铁铸长城陡,水似弹琴峡谷幽。懒听号角声声紧,坐看云起信天游。”在紧绷的疆场环境中,他的诗或把人置于刀兵严酷的境地,或把人带入片刻超然的间隙。
而在长城这个“大景”、“大物”面前,战争与和平、民族与家国、人生悲喜、人性善恶、时空境遇等方面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意喻和“文学当量”。可以说,诗人借鉴了以往优秀军旅诗人的胸襟与情怀,在现实的感受中找准诗境的着力点:
——从美学的角度看军旅诗、边塞诗,壮美、苍凉的深处隐喻着一种深刻的悲情。看得出,作者较好地把握着这种情绪的内核,通过借鉴、体味、生发,作出当代人对长城的诠释,在凭吊、怀古、喻志、寄情、抒怀过程中,以时代的坐标为依托,进行着铺陈与开阖。
不是吗?在沙海无垠、残垣断壁的戈壁荒原,面对“昏沙磨甲亮,残月砺戈明。”(《夜暗大湾城》)的境地,谁人没有“此往天山别沧州,雪压葱岭照轮台。”(《丝路迢迢》)天涯远行者的感慨?但凡古今戍边军人哪个没有:《戍西域》中“当年仗剑走天方,曾梦凌烟图绣像。城头旌旗英雄气,胸前护铠闪银光。七夕狼河无鹊桥,秋月阴山远故乡。抬望孤星怜独影,长抚冷席浸寒霜。”——那种热血冲动的英雄梦和难抹乡愁的深切体验?
既然是军旅,也另有梦里辉煌:“一逞风流彪千古,逐匈得觅封侯愿。豪饮淡水酬功业,笑卧沙场醉泉边。”(《醉酒泉》)在悲情与豪情中,把长城边关的风貌情调、人心思绪全盘托起。
在密云长城“二十四眼楼”,秋风萧瑟、孤楼空望、浮云作衬的画面前,作者借长城、用拟人手法,从人最柔弱的情感深处,用触痛的方式,把边关的无望乡愁在《二十四眼楼》诗中寄予咏叹:“兀立孤楼空眼望,英雄不禁泪思乡。难期千里送衣人,扯块薄云作岁装。”
综观这些诗,在出处、用典方面亦有相当讲求。因此在传承的基础上,得以“增容”,获得更大的含量与蕴藉。如:(《九门水关颂》)“得映千山入倩影,宛如身在水中央。”(《走榛峪》)“寒山一带走长城,冷塞西风曳斜阳。”(《高台望远》)“边塞乡音远,龙城玉箫在。若怜春无色,一曲凤凰来。”(《重踏萧关路》)“秋风吹劲草,古道锁寒烟。……荒丘迤百里,何处是萧关?”(《叹大毛山口》)“白驹越隙冯唐老,飞将难封李广憾。”(《河西堡观风》)“胭脂不晓今何在,牧女无颜好心酸。今嫌大漠悲歌杳,不若河西登此山。”这些词句的出处与典故运用,积极调动读者的文学储备与历史记忆,不但扩大思想的外延,也丰富了诗的内涵。
而在诗的形象性方面,其特点是鲜明的。(《风口大境门》)“张垣雉堞梳北风,细篦阴山胡马嚣。”(《将军关》)“刀明孤星冷,檐挑弦月弯。”(《横岭挂天边》)“昨夜天狼窥冷壁,今宵弓月挂残垣。”不惟如此,(《梦断关山》)“得寻薄雾托轻梦,约乘流云赛散仙。”(《独吟聚仙楼》)“风遣云盈袖,霞敛月入阁。”更有一番形象的潇洒浪漫。
其中许多贴切、形象的诗句显示作者对事物的准确表达与深入认知。在《悲情土木堡》中写到“土木之变”时,用“竖宦轻驱云麾乱,昏君妄断三军误。”指出权监王振、昏君朱祁镇的严重过失。在《阳和旧事》中讥讽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在山西拈花惹草的荒唐巡幸时,这样写到:“不问兵锋花下醉,无心战阵乱插柳。”并在最后用:“何以正德贻史羞”加以辛辣的批判。
在讴歌长城抗战时,诗人用(《欢呼楼》)“漫看扶桑饮长恨,细听草蜢鸣悲秋。”(《雄风插箭岭》)“花凋太行销武运,日坠关山铁壁红。”(《战平型》)“今日风吹乔沟怵,犹闻草动鬼魂惊。”把八路军全歼东团堡日军井出分队,日军官作《长恨歌》悼亡;被誉为“名将之花”的阿部规秀殒命太行山上;以及国人皆知的平型关大战都给予形象而准确并富有诗意的表述,读来是诗,想来正切史实!
诗的起兴可谓作品最后关键的一程路。思想、境界尽出于此大开之后的关键一阖。在这些诗中,作者或趁势升华、或画龙点睛、或机锋一转,赋予诗篇一个跃然峰巅的思想高度和幡然领悟的精神境界。
在写辽宁丹东虎山长城的《龙眠虎山》中,最后一句“江山若不归一统,安得卧虎伴龙眠。”作者用如蟠龙的长城、似卧虎的虎山形象、贴切地比喻了对江山一统的感怀。而(《右玉垣横》)“天地无私日月照,长垣一刀竟两裁。”(《垣结九眼楼》)“安邦若计怀远策,何向九边觅封侯?”(《角山大观》)“但使平海升明月,心随玉兔上角山”(《走马山丹》)“汉匈旧事随风去,绿野轻吹忘前嫌。”则是以宽广、包容、良知不泯的心态看待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内部矛盾冲突,并对长城内外一统、万方和谐的局面寄予美好的祈愿。
书中的长城作者几乎都实地踏勘过,因此有从真切的细节感触到的、不空泛的具体阐发:“长城岭上石垣墙,椒树丛中旧戍房。古井空空阴风起,犹闻孟姜悼杞梁。”(《齐塞旧营房》)在对少有人造访的齐长城残垣断壁的探寻中,在种满花椒树的石砌营房遗址的枯井前,他能想到在中国最早的长城发生的事件、听到千古不绝的悲凉绝唱。
再如人们熟悉的八达岭长城,诗人又能从特有的着眼点,不但从桃山金龙背长城选取绘画角度,而且从逆向思维和与天叫板的角度赞颂了天险八达岭势逼苍穹的雄伟气势:“恶岭横当阻日月,雷霆怒向慑天公。彤云沸煮星河乱,怪石穿空九霄悚。敕令十王率冥府,征召五鬼伐苍穹。西风强劲东风傲,万里千年显峥嵘。”(《岭上观风》)由于作者对八达岭一带的文物古迹的熟悉,把关沟中供奉十殿冥王的“十佛寺”、和“五鬼头庙”中的尊神自然、巧妙、恰如其分地带入诗中,不但强化诗的冲天声势、意境,也更让知情人有贴近实地的真切感与联想的意趣。这正是有文化、有知识、有深入实地精神的画家、诗人在他的作品中屡屡展现的“活的灵魂”与思想文化内涵。
镌刻在长城上的诗,说到底是世事、人生、人性的自我观照。司马台长城的“天梯”给与诗人如此联想:(《步天梯》)“翘首登梯抵河汉,攀高借势入广寒。存心窃问天曹事,怎列仙班补阙圆?抬望月明玉色冷,平临宿耀芒角尖。南柯方死青云梦,醒世方生大槐安。”怎说不是把有弱点的人性放在现实名利场的大背景前,所进行的一番深刻审视?在山海关三道关倒挂长城的险境,作者用(《步步惊心》)“往生步步惊心路,此辈卿卿莫等闲。”和(《叹大毛山口》)“寄世弹指成旧梦,浮云掠眼撩青天。”警世、警心、感悟人生。在《烽台地标》中诗人更是用“人生苦短云乡远,旷世千古亦倏忽。天地玄黄浮尘掩,胡期逆旅指迷途?”这双关的诗句阐发人生旅途中的不懈、惶惑与祈盼。
诗的含量大也罢,意蕴深也罢,在诗人驾驭下,偶或以诙谐的言辞,作纵身一跃——以大俗对大雅、浅白对深奥、朴素对丰华且另开生面:(《闾山烽台怀古》)“铁血斯文风色尽,浮云神马梦惆怅。”(《闲唱刘家口》)“峡底飞云岭首聚,天上下雨地上流。”(《山海今古情》)“百转山河经乱世,昨夜风雨今日晴。”(《两议祖氏坊》)“骏烈难为祖家将,不怨肃慎怨崇祯。”这类看似顺口溜的一带而过,却有着另番深刻。这与其中某些诗篇根据实际需要,不刻意讲求工对与平仄是一个道理。用他的话说:“一句人皆熟悉、上口的辞句可能比苛求的平仄、工整和对仗更有神奇的效果。”
正因如此,著名诗人周晓陆在该书的序言中这样赞道“读斯诗万籁共敲珩。观斯绘浩然若云耕。”
开卷有益!《诗画长城》中杨奕的长城素描应该是到位的。这其中既有画家的画龙之功,亦有诗人的点睛之力。他把诗情画意镌刻在长城之上,让读者在不失高尚的攀援中作一回艺术的徜徉,在壮阔的天地中作一个千载雄浑的壮美巡礼。
长城之绵长,历史之久远,工程之浩大,壮阔之无比,足够每个人缘此大发诗兴。不管当下是否是诗的时代,只要长城不倒、感怀无尽,诗总在那里。